近年来,荧屏上充斥着像甄嬛、令妃、芈太后等典型的大女主形象。这些剧情基本上都具有类似的套路:一个貌美无害的“白莲花”女子,独自步入深宫,在一次次的磨砺中,历经闺蜜背叛、宫廷冷落等困境推荐配资股票,最终凭借智慧与毅力脱颖而出,变身为“辣手黑莲花”,掌控后宫的权力。这种情节,简直像极了爽文中的“升级打怪”历程,似乎一切都能在剧情的推动下迎刃而解——“搜易贼”?某著名侦探曾说过,“真相只有一个”,若一切如此简单,那如今的女孩们岂不都能穿越回古代,直接坐上皇后宝座?
然而,后宫的争斗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且血腥。与其说这些历史事件是宫斗,倒不如说是政治与人性的深刻较量。最具代表性的,莫过于吕后与戚夫人的生死之争。戚夫人,这位不幸的“白莲花”,在这场斗争中充当了最悲惨的角色。
吕后与戚夫人的对决,中心围绕着太子的废黜展开。要知道,秦朝灭亡之后,刘邦封刘邦为汉王,并娶了美艳无双的戚夫人为妃。戚夫人不仅貌美,还才艺出众,歌舞翩翩,深得刘邦宠爱,并为他生下了刘如意,这个孩子长期待在刘邦身边,深得父亲喜爱。相比之下,吕后则年事已高,容貌逐渐衰老,日渐丧失了刘邦的宠爱,只能屈居后宫,疏远于刘邦的生活。
展开剩余67%刘邦多次表示,刘如意长得像自己,也因而对他尤为宠爱。与此同时,戚夫人也常在刘邦耳边轻言细语,逐渐引发了刘邦内心的忧虑。于是,刘邦开始暗自思量废除太子刘盈,改立刘如意。对此,朝中的大臣们却纷纷反对,举朝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他。最终,吕后在张良的劝说下,决定求援商山四皓,以消除刘邦的废太子念头。
然而,刘邦死后,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的好运彻底走到尽头。吕后为了彻底铲除这一威胁,指使手下将戚夫人囚禁、剃发,身穿粗布衣服示众羞辱,接着毒死了刘如意,将戚夫人变成了“人彘”,在无尽的痛苦和愤怒中死去。
吕后与戚夫人的斗争,几乎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规模如此巨大的后宫争斗,吕后凭借无比残酷的手段最终取得了胜利。在这场斗争中,戚夫人显得太过柔弱和单纯,她没有政治手腕,也没有足够的谋略,只依赖于自身的美貌与刘邦的宠爱,与吕后展开了一场几乎注定失败的较量。
在面对这样一个精于权谋、善于忍耐的女人时,戚夫人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应对智慧,反而在错误的时机,选择与吕后硬碰硬。这场较量,注定是悲剧的结局。而与戚夫人命运截然不同的薄氏,则懂得退避三舍,在不受皇帝宠爱的情况下,她学会了低调,安稳侍奉,最终安全回到代地,成为了王太后。等到吕氏家族被诛灭,她的儿子即位,她也最终成为了皇太后。
从事后的角度看,薄氏若是未能促成刘恒即位,即便只是作为一名王太后,依然能够享尽荣华富贵。而且,历史上废立太子,动摇政权的根基,往往会带来极大的祸乱。秦二世的覆灭便与废立之事息息相关。正因如此,刘邦的废太子计划从一开始便注定无法成功。
不幸的是,戚夫人所面临的对手,正是吕后。在刘邦为亭长时,吕后便与他结为夫妇,随他征战四方。她深谙权谋,不仅能在刘邦外出时稳住后方,还在刘邦成为帝王后,协助他清除韩信、彭越、英布等诸侯王,打下了权力的基础。她不仅有强大的人脉资源,还有精湛的权术智慧,这样的女人,历史上实在是少见。
而当刘邦有意废除太子时,吕后并没有直接与刘邦冲突,而是审时度势,利用古训“废长立幼不利于国”的道理,成功地说服了朝廷大臣,为自己争取时间。她以忍耐和智慧为武器,将刘邦的废太子之意彻底消除。而戚夫人则在刘邦去世后,成为吕后打击的对象,最终惨遭毒手。
正如古语所说,“天作孽,犹可为;自作孽,不可活!”吕后与戚夫人的较量,根本不在同一层级推荐配资股票,戚夫人错过了最好的时机,站错了战场,最终注定会落败。可以说,这场错误的斗争,不仅是戚夫人命运的悲剧,也是一场注定无法逆转的历史教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刚速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